**[视频]【代表委员履职故事】翁建平:推动优质资源下沉,提升家门口的医疗服务**
在当下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尤其是在农村和偏远地区,优质医疗资源的匮乏导致很多患者不得不奔波数百公里到大城市寻求治疗,这不仅加剧了他们的经济负担,也延缓了一些疾病的及时诊断和治疗。这种局面亟需改变,而人大代表翁建平正是致力于**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典型代表。
### **从全国人大代表到医疗改革的探路人**
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同时也是医疗领域的实践者,翁建平长期关注基层医疗的发展。他深知,要真正改善基层医疗困境,单靠一城一地的资源调配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从顶层设计到实际的政策落地多方发力。在相关履职过程中,翁建平提出了多项针对性的建议,包括**“推进分级诊疗制度落地”**,以及从软硬件层面全面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能力建设。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翁建平还特别强调了数字化和远程医疗的作用。他提出,通过互联网医疗平台,可以将大医院的优质资源嵌入村镇卫生室,构建更为高效的服务体系,使患者可以“**在家门口享受到与大城市同等的医疗服务水平**”。
### **深化资源下沉,夯实基层能力建设**
近年来,国家在推动医疗资源下沉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比如加强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基层医院的合作,以专家定期下乡的形式帮助当地医生快速提高诊疗水平。然而,翁建平认为,**输血式的资源输出远远不够**,关键在于提升基层医务人员的技能和医疗机构的自主服务能力。
在他的建议下,某市试点了一项“硬核”举措:与顶尖三甲医院合作,建立基于AI技术的诊疗系统。该系统不仅能辅助社区医生快速识别常见病,还能通过远程会诊功能进行高危病例的集中研判。这种模式极大程度缩短了农村患者的就医链条,尤其是对于一些慢性病、高发病患者来说,能够有效减轻长期奔波看病的痛苦。
**案例**:湖南省某个山区县曾因医疗设备落后,许多慢性疾病特别是糖尿病患者无法得到早期诊治。通过翁建平推动的资源下沉项目,当地不但添置了全套检测设备,还通过与内地一家知名三甲医院建立远程指导机制,糖尿病患者初筛率提升了近30%。更重要的是,新增的医疗资源让年轻医生的实际诊疗水平达到质的飞跃。
### **优化基层服务,破解“看病难”顽疾**
除了技术支持,翁建平还关注基层医疗服务的公平性问题。**城乡区域间医疗资源的结构性失衡**,使很多基层医生无法承接复杂患者的治疗责任,进而引发了“越需要资源的地方越缺资源”的恶性循环。对此,翁建平强调了“以能力换资源”的原则,即通过强有力的培训机制和实践机会,将年轻的医疗人才留在基层。“如果能让优秀的医生在基层真正施展拳脚,患者将不再为‘看病难’而发愁。”
他提出,每个县级医疗机构应配备至少一个稀缺学科的专业医生,还建议建立具有激励性质的基层医生薪酬机制,让更多医疗人才愿意扎根基层,甚至开辟自己的学术道路。
### **新模式推动医疗公平化**
翁建平始终坚信,医疗公平应该成为社会进步的一部分。他通过自己的履职努力,打造一个医疗资源丰富、服务包容的基层医疗生态。在他的推动下,多个地方的医疗改革试点不断落地,其显著成效也让外界看到了**均衡分配优质资源**的可行性。
正如他所说:“医疗改革没有终点。把优质资源带到基层,是解决看病难的关键一步,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